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。星火不滅,精神永續(xù)。為銘記偉大歷史,傳承抗戰(zhàn)精神,連日來,本報記者走近散落在崤函大地上的抗戰(zhàn)遺跡,追昔撫今,以最深敬意回望那段血火淬煉、氣壯山河的歲月,致敬烽火中高擎民族精神的先驅(qū)。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烽火抗戰(zhàn)·精神永鑄”系列報道,敬請關(guān)注。 “終于為長眠于此的抗演三隊女烈士蔣旨暇找到了血脈親人——侄女蔣引絲。”8月2日,義馬市政協(xié)常委趙韶偉向記者介紹。趙韶偉積極履行參政議政、建言獻策職責,多年來搜集整理大量抗演三隊史料,在抗演三隊·黃河大合唱紀念館建設(shè)中深度參與布展工作,將珍藏多年的12件珍貴實物和書籍無償捐獻;他為干部群眾宣講紅色故事多場次,以個人名義在省級媒體發(fā)布尋親信息,終于在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(jié)點,讓這段跨越80余載的尋親夙愿得以實現(xiàn)。 蔣旨暇,這位1937年毅然離家投身革命的巾幗戰(zhàn)士,是抗演三隊群星中耀眼的一員。她是舞臺上深情的“黃河之女”,一曲《黃河怨》曾震撼延安;更是硝煙中的“巾幗英雄”,曾扛槍穿越日軍封鎖線,“比男兒更勇毅”的事跡至今傳頌。作為青年劇作家,她創(chuàng)作的《演戲》(原名《鴨綠江邊》)等作品,極大鼓舞了廣大青年抗日報國的決心。1941年春,年僅23歲的她因傷病在義馬常村不幸犧牲,其飽含家國情懷的四封家書,成為家族代代相傳的珍貴寶物。 歷史的硝煙雖已散盡,但英雄的足跡從未被遺忘。2016年,在義馬市政協(xié)的積極推動下,蔣旨暇烈士遺骨被鄭重遷葬至義馬市烈士陵園。墓碑上,“中共黨員”“青年劇作家”“烈士”等字樣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無聲訴說著她為民族解放事業(yè)建立的不朽功勛。 更令人矚目的是,在當年抗演三隊駐訓的義馬市常村舊址,一座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抗演三隊·黃河大合唱紀念館拔地而起,成為三門峽市重要紅色文化教育場館。館內(nèi),蔣旨暇烈士的照片、家書影印件與珍貴的《黃河大合唱》延安首演節(jié)目單等實物,共同構(gòu)成一部生動的紅色教材。開館以來,已吸引數(shù)以萬計的黨員干部、青少年學生、部隊官兵和各界群眾前來瞻仰學習,接受紅色精神洗禮。 今年清明節(jié),72歲的蔣引絲女士與丈夫懷著無比崇敬之情,駕車行駛9小時從北京專程來到義馬。在姑母墓前,她獻上鮮花,用顫抖的手輕撫墓碑上新刻的名字,哽咽道:“姑姑,我們替爺爺奶奶來看您了。您的故事和精神,我們會永遠傳下去。”這一刻,血脈親情與紅色精神緊緊相融,跨越時空實現(xiàn)了深情對話。 抗演三隊的精神并未塵封于歷史,而是在三門峽大地上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與活力。在奔騰的黃河岸邊,“義馬黃河新韻合唱團”常年活躍,他們以“繼承抗演三隊精神,高唱時代主旋律”為宗旨,將《黃河大合唱》奉為團魂。每逢重要紀念日,團員們都會自發(fā)聚集到紀念館前,風雨無阻地放聲高歌。那激昂澎湃的旋律,穿越八十余載時空,與先輩們的吶喊隔空共鳴,震撼著每一位聆聽者的心靈。 精神的火炬也在校園中接力傳遞。義馬市第一小學組建“蔣旨暇中隊”,每周升旗儀式上,孩子們都會齊誦烈士家書節(jié)選;該校校本教材《英名照千秋》將蔣旨暇的英雄事跡編入三年級語文讀本,讓紅色基因融入成長歷程。在鄉(xiāng)村振興一線,常村鎮(zhèn)“巾幗突擊隊”把抗演三隊精神轉(zhuǎn)化為“闖市場、興產(chǎn)業(yè)”的火熱實踐,隊長李艷紅帶領(lǐng)42名婦女發(fā)展艾草深加工產(chǎn)業(yè),產(chǎn)品遠銷日韓,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,用實干詮釋著新時代的擔當。榜樣的力量同樣激蕩在練兵場,武警三門峽支隊常年組織新兵到抗演三隊·黃河大合唱紀念館開展“入營第一課”。今年3月,“00后”戰(zhàn)士張宇在訓練筆記中寫道:“蔣烈士23歲就為家國獻出生命,我23歲更要練精武藝,守護她用生命換來的盛世。” 從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到和平建設(shè)時期,從脫貧攻堅到鄉(xiāng)村振興,從校園課堂到綠色軍營,蔣旨暇烈士用生命寫就的精神史詩,正在崤函大地生生不息、薪火相傳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。 ( 編輯:tln ) |
“烽火抗戰(zhàn)·精神永鑄”系列報道之一
藝魂映山河 薪火永相傳
本報記者 葛洋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5-08-11 打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