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“偉大的變革—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”上,我看到了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巨大變化:公路交通四通八達,高速聯(lián)網(wǎng)車輪滾滾;高鐵飛架聯(lián)網(wǎng)成片,橫貫東西縱貫南北;民用航空飛速發(fā)展,從1978年全國旅客吞吐量232萬人次,到2017年達到11.48億人次,真正實現(xiàn)了歷史飛越,為中國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難以想象的便利、快捷。
我也親身見證了這一巨變。
1973年,我在靈寶一中讀書,那時我的同桌是從北京來的,我問他坐沒坐過飛機,他說坐過。在那個年代,同學生長在大都市,乘坐過航空工具。然而,包括我自己在內(nèi)的絕大多數(shù)人除了坐過汽車、火車外,連飛機長什么樣都沒見過,更別提坐飛機了。
一石激起心中的漣漪。從那時起,我就有了一個“飛天夢”。
1976年參加工作,我從黃河岸邊到東北出差。從沈陽回哈爾濱時,我鬼使神差地走進了民航售票處。那時我剛21歲,只是一名剛參加工作的學徒工,但我特別想“飛”到哈爾濱。但當年坐飛機是嚴格管控和限制的:要達到一定的級別,同時還要得到領導的批準,單位還要給民航開具介紹信……而我什么也沒有,但我依然填寫了一份“定單”,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,這個“飛天夢”未能達成。但我始終保留著這份”民航機票定座單“,它成為我心里的一個念想。1985年夏天,因工作需要,我和單位領導共4人從鄭州到北京出差,第一次乘坐民航飛機。那架飛機機型為“安—24”,又老又舊(僅能坐20多人),從登機起飛到四輪落地,腦瓜始終“嗡嗡”亂響,但那畢竟是“第一次”,也算圓了一回“飛天夢”。
改革開放,讓古老的中華民族充滿生機。慶幸的是,我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時代!從1996年起,我嘗到了航空給人帶來的快捷與便利,感受到了航空使人的眼界和胸襟變得開闊,并越來越多地利用飛機出行。從古都西安到山城重慶,從春城昆明到海南三亞,從北國濱海大連到南國花城廣州,從神秘的雪域高原拉薩到風雪彌漫的烏魯木齊地窩堡……可以說,從東到西,從南到北,飛過了祖國最主要的航空樞紐,乘坐的機型也從落后的安—24到先進時尚的波音737、757,空客33O、380,從狹小空間的蘇制老機,到寬敞通透的大型客機。2010年1月9日,為了彌補30多年前的“遺憾”,我又從北京專程飛到冰天雪地的哈爾濱,了卻一個久違的心愿。進入新世紀,中國人的出行更加便利,退休之后我移居北京,沒想到不遠處便是“第一國門”——從我居住的小區(qū)乘公交車“空港5路”便可直達首都機場T3航站樓,這使我隨時可以來一趟“說走就走”的旅行。
從2016年至今,我的足跡也不再止于國內(nèi),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到莫斯科多莫杰多沃,從德國柏林到比利時布魯塞爾,從中國北京到印度尼西亞巴厘島,從太平洋此岸到印度洋彼岸……真的是“坐地日行八萬里,巡天遙看一千河”,與世界的距離更近了,轉眼可看到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,這要放在改革開放之前,是想也不敢想的。所以,作為一名普通公民,一名沐浴改革開放陽光雨露的老百姓,我感謝改革開放,感謝40年來投身這一波瀾壯闊偉大實踐的中國人民!
( 編輯:師寶華 ) |
改革開放圓我“飛天夢”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18-12-04 打印
